当前位置:首页> 会刊专栏> 第五期

三、 协会要闻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海贸会副会长唐炜200728在线访谈录(节选)



主持人: 请您介绍一下2006年大陆与台港澳经贸合作情况?
唐 炜: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大陆与台港澳经贸合作情况。
  台港澳地区继续保持我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06年,我与台港澳地区贸易总额达2764.5亿美元,占我外贸总额的15.7%。其中出口1783.1亿美元,占我出口总额的18.4%,进口981.6亿美元,占我进口总额的12.3%,顺差801.5亿美元,占我顺差总额的45.2%。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是香港最大的进口市场。
  台港澳地区继续成为我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2006年,我共批准台港澳投资项目2万个,实际吸收投资229.7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我累计批准台港澳投资项目35.2万个,实际吸收投资3305.9亿美元,占我吸收境外投资的48.2%。
  港澳地区继续是我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2006年,共有32家内地企业赴香港交易所上市。10月,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实现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在港集资额超过156亿美元,创全球最大集资记录。截至2006年底,累计在港上市内地企业达360家,市值60170亿港元,占香港总市值的48%。
  港澳地区还是我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2006年,我在港澳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合同数共计1083份,合同金额2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7亿美元,月底在港劳务人数24649人。两岸四地经贸交流以投资带动贸易,贸易促进投资,形成了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要区域,生产加工层级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的经贸合作格局。

主持人:作为商务部主管台港澳地区经贸合作的司局,2006年主要开展了那些重点工作?
唐 炜: 2006年以来,台港澳司坚持以中央对台港澳经贸工作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紧密围绕商务部工作中心,大力促进对台港澳地区的经贸交流,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签署补充CEPA协议三,进一步扩大对港澳的开放。在货物贸易领域,完成了两批原产港澳零关税产品的原产地标准的磋商。在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分别与港澳签署了《<安排>补充协议三》,在法律、会展、旅游等9个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和会展业合作内容。
  二是积极落实我党与国、亲、新三党达成的共识,办好关系台湾民众的实事。如推动落实好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零关税措施,重开对台渔工劳务合作并选派第一批大陆渔工登船作业,积极开展台商的合法权益等。
  三是积极开展对台港澳经贸政策问题研究。年初,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台港澳经贸专家座谈会,就两岸农业合作、内地与港澳贸易投资便利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年中,组织开展了台港澳三地制造业在大陆发展状况调研。年底,又在北京举办了“两岸四地经济形势分析会”,回顾了2006年两岸四地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预测了2007年台港澳经济走势。
  四是举办了三场台港澳重要活动。6月,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在香港举办了 “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发展论坛”,贾庆林主席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深化合作、共创辉煌”的主旨演讲。7月在青岛组织召开了全国台港澳经贸工作会议。廖晓淇副部长在会上做了题为“深化合作、科学发展,开创对台港澳经贸工作新局面”的主题报告。9月,与国台办共同主办了“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吴仪副总理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促“三通”、谋民利、共同构建两岸长期、稳定经济合作机制”的主旨演讲。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也出席论坛并致词。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力推动了两岸四地经贸交流向前发展。

主持人: 与往年相比,2006年的两岸经贸往来中呈现出哪些亮点?
唐 炜: 在大陆各项惠台政策措施的推动下,2006年的两岸经贸交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是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是2006年两岸政党交流的主题。2006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主办的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闭幕式上,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其中7项涉及两岸经贸议题。10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在海南博鳌和福建厦门共同主办了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介会,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受各相关部门委托,再次宣布了20项有关两岸农业交流的新政策措施。
  二是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前面我已经提到过,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了15项惠台措施,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上宣布了20项新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大部分都与农业有关,内容涉及农业用地、资金扶持、通关便利、简化审批手续、部分农产品进口零关税、农产品深加工、种子种苗引进、提供咨询服务、保护农产品知识产权等等,可以说涵盖了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我们促进两岸农业双赢、造福两岸同胞的诚意和善意。
  三是恢复了暂停长达近5年之久的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2006年1月8日,在两岸渔业界的共同推动下,我部宣布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5月18日,正式启动两岸渔工劳务合作;5月19日派出首批对台渔工。但是,由于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两岸民间渔业组织达成的共识,我渔工的合法权益还不能得到切实、妥善的保护。在此,我们呼吁台湾当局正视两岸渔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尽快认可两岸民间渔业组织达成的各项共识,促进两岸渔业共同发展。
  四是大陆地区举办各类海峡两岸经贸展已颇具规模,大陆企业入岛办展也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2006年,经我部批准的海峡两岸展共16个,涉及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珠宝首饰、农产品、花卉等多种行业。其中有许多是举办多届,运作十分成熟的展会。例如,在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等等。 赴台办展也取得新进展。2006年6月,由福建省海峡商务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两岸(福建)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展销会”在台湾澎湖成功举办,这不仅是我企业在澎湖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会,而且首次实现了展品由祖国大陆货运直航澎湖,实现了大陆人员由澳门包机直飞澎湖。

主持人:目前台商在大陆投资非常活跃,都取得了很好的回报,但投资权益保护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商务部作为外商投资的主管部门,请您介绍一下在台商投资权益保护上开展了那些工作?
唐 炜:目前,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累计共有7.1万多个台资项目在大陆落户。广大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对大陆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也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长足发展。多年来,为保护台商在大陆的正当权益,我们先后制订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去年以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对台经贸工作精神,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投资合法权益,2006年7月-12月我部开展了保护台湾同胞投资合法权益联合检查活动。根据我部统一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都对本地区的保护台商合法权益活动进行自检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了纠正。活动受到台商投资企业的普遍好评。同年9月,我部还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暂行办法》,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中心设在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相应建立了外资投诉中心,受理和解决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今后,台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问题,都可以直接向我司反映,我们将认真对待,及时办理。

广交会——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迄今已有近五十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广交会贸易方式灵活多样,除传统的看样成交外,还举办网上交易会。广交会以出口贸易为主,也做进口生意,还可以开放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以及商检、保险、运输、广告、咨询等业务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广州,互通商情,增进友谊。

  为了更好的适应对外开放的形式,扩大进口,增加出口,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平衡发展,中央政府决定: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欢迎更多的各国工商界人士和其它各界朋友们前来参加。

  广交会在中国经济活动的每一个时期都创造了奇迹。从冲破经济封锁,到经受文革的挫折,再到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胆探索、实现振兴,广交会不断走向辉煌。

  2007年2月1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在商务部办公楼)签订了代理协议,海贸会成为第10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进口展区的招展代理,负责向台湾地区和大陆台资企业招展。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为了发挥广交会在扩大进口方面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商品参展,2007年第101届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总体净展览面积约5500平方米 (约610个标准展位)。按照产品的类别设为9个区域:机械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高新技术、五金工具、建材及厨卫设备、日用消费品、装饰品及礼品、珠宝首饰、食品及农产品。

  第101届春季交易会第一阶段展览时间为:2007年4月15日—20日,进口展区安排在广州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中国广州市阅江中路380号)21.2展厅。

  海贸会的招展工作已经顺利结束,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展前筹备工作。广交会期间,来自台湾地区和世界各国的客商将云集广州,互通商情,增进友谊。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
    邮 编:100710
    咨询电话:64515360/645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