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会刊专栏> 第三期

交流合作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2005年两岸“三通”情况


  2005年,两岸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格局继续巩固,贸易再创新高,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台商投资保持平稳,产业逐步优化;两岸邮电往来频繁,邮政、电信业务合作加强;海上与空中通航均有不同程度进展,2005年两岸春节包机规模继续扩大;金融交流合作向前发展;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各种联系和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两岸“三通”在曲折中不断获得发展。

  两岸通邮
  在邮政业务方面,1979年,大陆方面正式开办对台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两岸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转运。
  2005年两岸函件业务有所下降,互换函件总量694吨,同比下降14.1%。其中大陆向台湾出口函件302吨,同比下降5%,占出口国际和港澳台函件业务量的10%,列美国、香港、日本之后居第四位;从台湾进口函件392吨,同比下降20%,占进口国际和港澳台函件业务量的13%,列美国、香港之后居第三位。
  2005年两岸互换快件业务量稳步增长,互换快件总量264吨,同比增长5.7%;互换快件数量20.1万件,同比增长7.5%。祖国大陆向台湾出口快件业务总量为172吨,同比增长9%,数量为14.6万件,同比增长1.4%;从台湾进口快件92吨,与2004年持平,数量为5.5万件,同比增长28%。
  在电信业务方面,1979年,大陆方面开办对台电报、电话业务。目前两岸电信部门已开办电话、数据通信、移动电话漫游、电视电话、网络电视等业务。2005年大陆与台湾通话业务时长达到18.7亿分钟,净增5.9亿分钟,同比增长45.0%。

 两岸通航
  在海上通航方面,目前,两岸海上通航有四种方式。
--福州、厦门与高雄之间的试点直航
  试点直航由两岸的船公司使用自营的方便旗船经营,船舶直接航行于两岸港口,但由于台湾方面的限制,只能运送两岸外贸中转货物,货物在台湾不能通关入境,实际上是“船通货不通”。
  2005年1-11月,两岸试点直航航次减少,运量增加,共运营1710个航次,同比下降4.9%,运输集装箱51.2万个标准箱,同比增长3.2%。
--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门、马祖之间的海上直接往来
  直接往来船只由在两岸登记注册的公司和船舶运营,通航范围只限于福建沿海港口与金门、马祖之间,仍属于局部通航。
  2005年1-11月,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海上直接通航客运共运营3843航次,同比增长13.4%,运送旅客51.0万人次,同比增长30.5%。货运运营1568航次,同比增长67.7%,运输货物210.6万吨,同比增长90.4%。
--海峡两岸间接集装箱班轮运输
  间接集装箱班轮运输由在两岸注册的船公司使用方便旗船舶,运送两岸间的贸易货物,货物在台湾可以通关入境,但船舶必须经靠第三地(日本石垣岛、韩国济洲岛),实际是“船货不直通”。
  2005年1-11月,两岸三地集装箱班轮共运输集装箱60万个标准箱,同比增长约10%。
--海峡两岸间接不定期散杂货运输
  间接不定期散杂货运输由在两岸注册的船公司使用方便旗船舶经营,由于台湾方面的限制,船舶同样也必须绕经第三地(日本石垣岛、韩国济洲岛)后才能往返于两岸港口,实际上也是“船货不直通”。目前两岸不定期散杂货间接运输,全部由祖国大陆、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公司的船舶经营,只有液体化工品运输因为两岸三地船舶运力不足,尚有一部分经批准的外轮以单航次运输方式参与。
  两岸间接集装箱班轮运输和两岸不定期散杂货运输保障了两岸贸易的往来和发展,目前两岸每年900多亿美元的贸易货物都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运输的。
  在空中通航方面,2005年,大陆民航部门积极做好反“独”促统工作,务实推动海峡两岸包机向节日化、常态化发展,通过2005年建立的春节台商包机“澳门模式”,在与台湾民航业建立了有效的对话机制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的商谈和其他民航涉台重要问题的沟通。相比以往,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实现了多个新的突破,实现了“增加班次”、“新开航点”、“扩大范围”和“先遣人员提前赴台”,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和两岸民众的高度赞赏。
  从1月20日起至2月7日,两岸12家航空公司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台北、高雄之间共飞行72个班往返包机(144架次),共运送台湾居民及其眷属27393人次。其中,大陆航空公司运送了12422人次;台湾航空公司运送了14971人次,平均客座率为83.8%。今年两岸春节包机在飞行架次、运送人数和客座率上明显增加,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50%、152.7%和29.1%。

 两岸通商
  在两岸贸易方面,2005年,两岸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贸易额达到9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大陆自台湾进口7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大陆逆差为581.3亿美元。两岸贸易仍集中在我东部沿海省市,以台资企业为主体,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商品。
  在投资方面,2005年,按注册地统计的实际台商投资下降明显,2005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3907个,同比下降2.4%;合同台资金额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1%;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1.5亿美元,同比下降31.0%。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我吸收境外投资中排第七位。截至2005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8万个,按注册地统计实际使用台资417.6亿美元。目前台商投资仍集中在我东部沿海省市,投资领域仍以制造业为主。
  在两岸金融交流方面,继续取得进展。截至2005年底大陆方面已批准2家台资银行、7家台湾地区银行的代表处、2家台湾地区保险公司的营业性机构、13家台湾地区证券公司的22个代表处、12家台湾地区保险公司的16个代表处、2家台资企业在大陆A股上市。
  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浦东发展银行都与台资银行或台外资银行分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开展的业务种类包括汇款、互开信用证、代理托收、担保人民币贷款、应收帐款融资、双边保理等。
  2005年我新批准台湾富邦、宝来证券在大陆设立代表处。2005年9月开始,福建省台湾独资和合资企业可以入股其在福建省注册地所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已有7家台资企业入股6家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入股金额33万元。由台湾富邦金控通过收购香港港基银行后成立的富邦香港,以及在香港注册的台资联华资产控股公司都正在与大陆有关机构接触,计划通过参股方式在大陆开展业务。另有5家台资企业申请在大陆A股上市。
  在入岛经贸交流方面,实现新的突破。2005年12月,福建省在台中举办了首届“两岸(福建)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博览会”,这是大陆第一个省份入岛举办的商品展,扩大了我在岛内的影响,增进了两岸的交流。

  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两岸“三通”仍处于间接、单向的状态,限制了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和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
  在通邮方面,两岸邮件总包处理中心数量仍不足,而且相关业务种类少,邮政包裹、小包、汇兑、速递等项业务均不能开办。
  在通航方面,两岸船舶、飞机不能直接往来;两岸人员旅行仍需经香港、澳门等地中转;定点直航不能运输两岸贸易的货物,两岸贸易货物仍需经香港、日本等第三地中转,造成了“船通货不通,货通船不通”的怪象。
  在通商方面,大陆市场对台湾企业和商品全面开放,而大陆产品输台受到诸多歧视性的限制,2200多种大陆较具优势及台湾同胞需要的商品不能进入台湾;台湾当局对赴大陆投资的企业设置种种障碍;大陆的企业不能向台湾投资,商务机构也不能在台设立;大陆企业难以在台湾独立举办经贸展览会;大陆经贸人士赴台考察、访问也受到诸多限制。


海峡两岸上市公司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5月28日,江苏省台办和江苏省证监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上市公司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在目前已拥有18家上市公司的江苏省江阴市成功举办。国台办副主任郑立中、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出席了会议,台湾工业总会副理事长林伯丰、台湾知名企业家焦廷标率团参加了此次论坛。
  大陆著名经济学家历以宁教授和台湾著名经济学家叶万安教授分别就大陆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状况、台湾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向大陆转移的情况和发展趋势作了详细介绍。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和群益金融集团阐释了公司上市的一些具体要求和细节。来自两岸6家上市公司的代表介绍了在大陆上市的成功经验,引起了与会台商的浓厚兴趣。
  会上,专家们指出,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并无政策上的障碍,关键在于企业上市的决心和企业的发展前景。
  叶万安教授指出,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创造了双赢。他以笔记本电脑生产为例解释说:台湾笔记本电脑生产未转移到大陆前,每台单价为860元,而转移大陆后单价降到620元,因此销量迅速从14万台扩大到49万台,销售额也从122亿美元,上升到了303亿美元。他同时指出,台湾企业外移时,多将产业附加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即市场调研、创新、研发、设计和物流、行销服务、品牌等留在台湾,将制造与装配移到海外,一方面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方面掌握生产技术,三方面掌握全球行销市场,扩大企业整体规模,整合全球资源,迈向永续发展。
  大陆民营企业长电科技董事长王新潮指出,国外和台湾对大陆地区技术出口的限制,使国外和台湾的投资者失去了机会,却给长电科技的成长创造了机会。他说,长电科技从事集成电路的封测业务,因为国外和台湾对技术转移的限制,国外和台湾的封测企业无法进入大陆,因此,长电科技才有了发展的机会,从九十年代的一个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并且他预言,再过三年,既使其他国外企业再进入大陆,长电科技也足够强大,具备与其他企业竞争的实力。因此,对技术转移的限制,是一面双刃剑,虽然保护了技术,但是却可能失去应得的机会。


大陆台资农业企业发展迅猛

  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副会长唐炜4月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层次日益提高,互补互利、相互依存的两岸农业合作格局正在发展中。截至2005年底,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湾农业企业达5000多家,实际使用台资近40亿美元。
  唐炜介绍说,海峡两岸血缘相亲、地缘相近、农业形态相似,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两岸农业界就顺应潮流,不断探索合作与交流的途径与方式,在果树、蔬菜、热带作物、畜牧兽医领域,尝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1997年,大陆先后在福建漳州、福州,海南全省,山东平度,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以及陕西杨凌设立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促进两岸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良好的平台。两岸农业交流,从过去单纯的种植业拓展到畜牧业、渔业等生产领域,还增加了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
  “2005年以来,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打开了一个良好的新局面。”唐炜说,去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指出:“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事关广大台湾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实解决。”在中共与国民党、亲民党两党达成的共识中也提到要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和解决台湾农产品特别是水果在大陆的销售问题。去年8月1日,大陆宣布将台湾水果准入品种由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15种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措施。此外,还对台湾农产品进口提供通关和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便利措施。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福建漳州、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新高潮。
  据唐炜介绍,目前,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以福建、海南、山东三个农业合作试验区最为活跃。作为最早建立两岸农业试验区的省份,福建目前已建立了多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和示范企业,还设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台资已成为福建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海南,台湾农业企业也获得快速发展,而农业大省山东,已初步出现台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聚集。
  他说,两岸农业合作在东北、西北地区有巨大潜力。黑龙江省是大陆重要的商品粮、畜牧业与林业生产基地,正好是台湾所缺乏的领域。在西北,陕西杨凌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雄厚的农业科研力量,为具备资金与技术优势的台商在此开发提供了条件。


全国台港澳经贸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2006年7月11-13日,商务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了全国台港澳经贸工作会议。
  2003年2月,商务部在厦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台港澳经贸工作会议。时隔三年,第二次全国台港澳经贸工作会议在青岛再次召开。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台港澳经贸工作的同志,国务院部委的代表,部分中央企业代表,各主要进出口商会负责人,中央驻港联络办等单位的1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商务部副部长廖晓琪同志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中央对台港澳工作方针为指导,分析当前台港澳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传达中央对台港澳工作的部署,研究落实中央对台港澳经贸政策的具体措施和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交流各部门各地区做好台港澳经贸工作的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全面做好对台港澳的各项经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就本次会议的议题广泛交流了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年来我对台港澳经贸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台港澳地区继续保持我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和重要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市场的地位。会议分析了目前台港澳经贸工作的发展形势。会议要求,各地方、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密切合作,努力推动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融合,密切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全面开创对台港澳经贸工作的新局面。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
    邮 编:100710
    咨询电话:64515360/64515259